中國長安網北京7月21日電(王禹涵) 2021年第一季度,試點法院訴前委派化解糾紛數同比增長128.06%;在線庭審案件數、電子送達成功率環比增長7.02%;線上調解平臺實現四級法院100%應用,平均調解時長只需23天......這是最高人民法院近日披露的一系列關鍵領域改革進展。
日前,最高法“曬”出去年政法領域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會以來,全國各級法院穩步推進重大改革任務的“成績單”。記者注意到,互聯網司法建設、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等領域,亮點頻現。
——鞏固提升互聯網司法建設成果,構建“中國特色、世界領先”的司法新模式。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之初,最高法制定印發《關于新冠肺炎防控期間加強和規范在線訴訟工作的通知》,明確在線身份認證、網上立案、在線庭審、電子送達等訴訟規則。2021年6月正式發布《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推動構建涵蓋各審判領域、覆蓋訴訟全流程的在線訴訟規則體系,“中國特色、世界領先”的互聯網司法新模式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下一步,全面總結互聯網法院改革與建設成效,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研究謀劃互聯網法院下一步改革發展。
——開展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以制度創新全面激發程序效能。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印發《關于推進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修改工作方案》,圍繞推動修改民事訴訟法,促進試點成果立法轉化。2021年第一季度,試點法院訴前委派化解糾紛數同比增長128.06%;小額訴訟、簡易程序案件適用率分別為20.93%和66.24%;二審獨任制適用率為44.79%;在線庭審案件數、電子送達成功率環比增長7.02%,審判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精準,案件繁簡分流、輕重分離、快慢分道效果更加明顯,人民群眾多元、高效、便捷的解紛需求得到有效滿足。
——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構建訴訟服務大廳、訴訟服務網、12368訴訟服務熱線、巡回審判四種渠道相互融合、有機銜接的訴訟服務格局。以提升訴訟體驗、消除訴訟不便為導向,根據不同當事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多途徑、高效率、低成本的糾紛解決方案,線上調解平臺實現四級法院100%應用,平均調解時長只需23天,速裁快審案件平均審理周期36天,比一審民商事案件的平均審理縮短49.2%,讓人民群眾“只進一個門、最多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