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做好婚姻家庭糾紛化解工作,黑龍江省在市縣建立了320個各具特色的“家+和”婚調工作坊。依托綜治中心,由法官、律師入駐工作坊,會同婦聯干部,針對矛盾答疑解惑、提供專業法律解答,通過“網格+”將司法觸角延伸至基層社區、村屯。
早上八點,剛到社區的王佳瑩就看到76歲老人王桂蘭(化名)坐在社區門口的臺階上抹眼淚。
“姨,您這是怎么了,遇到啥事兒了?”王佳瑩快步走到老人身旁,慢慢地攙扶她起身。
“兒媳婦嫌我說話不中聽,大早上就和我吵吵起來了?!彼o緊拉著王佳瑩的手,眼淚不停往下掉。
“您放心,我這就陪您回家跟兒媳婦‘說和說和’,都是一家人,把話說開比憋在心里強?!甭牭竭@番話,王桂蘭的情緒漸漸地舒緩了下來,“我就知道,你們這是個講理的地兒!”
王佳瑩是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向陽區橋南街道佳豐社區黨支部書記,同時也是“家+和”婚調工作坊的家事調解員,自2020年社區成立“家+和”婚調工作坊以來,這里已然成為社區家事調解的重要陣地。
調解團隊部分成員
“‘家+和’就是要家家和睦,促進社會穩定。”黑龍江省婦聯有關負責人表示。
依托綜治中心發揮“聯”字優勢
陪著王桂蘭回到家中,兒媳婦李鳳芝(化名)沒好氣地埋怨婆婆,還帶來個外人來撐腰。
王佳瑩看到二人都處于氣頭上,便分開給二人做工作。
“婆婆平常對你怎么樣?”“那真是沒的說,像親閨女一樣?!眱合眿D說道。“你倆就是婆婆著急說的一句話讓你多心了,其實這不是她的本意。”
回想起婆婆平日里對自己的好,兒媳婦說:“我想她也不是想趕我走的意思?!?/p>
做通了這邊的工作,王佳瑩又來到了婆婆的房間,讓她多理解兒媳婦再婚情緒敏感,雙方各讓一步。經過了一上午的調解,二人終于愿意從自己的房間里出來,和好如初。
“謝謝你啊閨女,要不是你,這個家可能就散了!”王桂蘭緊緊地握著王佳瑩的手說。
正如王桂蘭所說,“家+和”婚調工作坊自成立以來,目標就是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維護家庭的和諧穩定。
“以前居民有事兒,首先想到的是到法院打官司,現在首先想到的是來到工作坊找我們調解?!蓖跫熏撔牢康乜吹?,這個充滿溫情的調解平臺幫不少家庭打開了心結。
簡單的家庭矛盾,調解員說和說和,矛盾便能化解,當面對復雜的家庭糾紛時,“家+和”婚調工作坊則依托綜治中心,借助派出所、司法所、律師事務所、法庭和社區服務中心等各方力量,組建聯調小組,即刻介入調解,以防矛盾激化升級。
劉帥(化名)與趙鳳(化名)是一對四年前結婚的夫妻,隨著2022年孩子出生,育兒帶來的各種壓力,讓雙方多次爆發激烈爭吵。
今年6月,正在入戶走訪的王佳瑩預感事態在升級,在安撫好雙方的情緒后,第一時間聯系聯調小組。由聯調小組分工負責——社區負責講“情”、司法所和派出所負責講“法”。
為有“經濟壓力引發婚姻危機”家庭提供理財建議
通過聯調小組明之以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導,夫妻雙方激烈的情緒緩和下來了。
“佳豐社區處于城鄉結合部,人員情況復雜,家庭矛盾多樣?!睘榇?,王佳瑩充分發揮人熟、地熟、情熟的優勢,經常性走訪社區有關家庭、困難群體等,排查登記,“為的是及時了解到他們的心理變化和傾向動態,避免工作‘盲區’?!?/p>
“婚姻家事體檢”及時發現隱患
“聽說過身體體檢,對婚姻家事進行體檢,還真是頭一回體驗。”
哈爾濱市南崗區繁榮街社區居民劉麗娟就體驗了一把:“瞧,有體檢報告,還有工作人員進行解讀分析、提出建議,太周全了!”
這也是“家+和”婚調工作坊的一個創新。
近年來,南崗區“家+和”婚調工作坊通過實體、熱線、網絡平臺等渠道,實現線上線下聯動、無縫對接,力爭做到矛盾“早發現、早介入、早解決”。
其中劉麗娟體驗的“婚姻家事體檢”,就是圍繞當事人日常生活中遇到涉及情感危機、財產保護、老人贍養等家庭婚姻家事問題,通過法智體檢軟件進行答題檢測。線上生成體檢報告后,由專業調解員進行分析解讀,給予當事人法律咨詢或心理輔導。
如果說這套“體檢”能線上幫助居民化解婚姻家庭中的風險隱患,那么專業律師團隊介入,則真正地把法律服務送到老百姓的家門口。
現場調解
王雨竹是一名專業律師,同時也是“家+和”婚調工作坊微信平臺的常駐法援志愿者。平時誰家有個難心事兒、鬧心事兒,或在平臺上詢問、或線上私聊,立馬可以得到專業的法律意見,這也讓“家+和”婚調工作坊越來越贏得居民的信任和認可。
就在不久前,有位女性的留言令王雨竹印象深刻。王雨竹和工作坊成員,一起來到了留言者的家里。
原來,這位女性再婚后,夫妻雙方在女方婚前孩子教育理念上產生了嚴重分歧,導致女方曾多次搬出去單獨居住。但是婚后二人生育的小女兒僅不到1歲,男方不讓女方看望孩子的行為,讓家庭矛盾激化無法調和。
掌握情況后,工作坊成員從情感方面進行疏導,王雨竹則從法理上給予專業的意見建議,并邀請專業調解員參與調解。經過多次調解,雙方均表示可以各讓一步,并寫下調解協議書,同意各自履行義務,重歸于好。
“協議的關鍵在于執行?!蓖跤曛裨凇凹?和”婚調工作坊進行調解時,發揮專業律師的優勢,不僅讓當事人在情感上接受,更在流程上合法合規。
法官“坐鎮”提供法律專業意見
在黑龍江,化解家事糾紛的“法律明白人”不止律師、網格員,也有法官的參與。
2023年起,哈爾濱市呼蘭區法院派駐法官入駐“家+和”婚調工作坊,針對家事糾紛答疑解惑,提供法律專業保障,積極推動家事糾紛多元解紛,最大限度實現“預防在前、發現在早、化解在小”。
法官為當事人調解婚姻矛盾
近日,在呼蘭區綜治中心,一對兄弟因為老人贍養問題起了爭執,吵得不可開交,正打算去法院打官司。
派駐在該中心的法官,第一時間對二人進行了說理釋法。待二人的情緒穩定后,轄區司法所、婦聯和社區工作人員,共同展開了調解工作。
原來,兄弟二人是因為“老人贍養費的承擔問題”發生了分歧?!翱紤]到該案屬于家事糾紛,個別子女常以‘父母偏心、分家不公’為由,拒不履行贍養義務,因此在化解矛盾的同時,更要兼顧親情理念的灌輸?!奔嫒魏籼m區家事糾紛調解站站長的呼蘭法庭庭長孫維表示。
于是,呼蘭法庭、司法所與呼蘭區婦聯、社區發揮各自優勢,找準矛盾焦點,耐心地從傳統道德、人倫親情、法律規定等方面,對兄弟二人進行勸導。
通過多次“情理法”并重的訴前調解,兄弟二人表示,一定會讓父母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該案矛盾糾紛得以圓滿化解。
“為了擴大‘家+和’婚調工作坊的輻射面,我們積極爭取區委政法委支持,在綜治中心設立婚姻家庭糾紛窗口,派駐干警、婦聯干部輪流‘坐診問病’。”呼蘭區婦聯主席王靜表示。
目前,“家+和”婚調工作坊通過“網格+”將司法觸角延伸至基層社區、村屯,共同建立“點對點”結對聯系的片區法官制度,讓小網格發揮大作用,激活了家事糾紛化解的“神經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