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理可讓人,但“讓”也有“尺度”。安徽省桐城市婦聯傳承和弘揚六尺巷蘊含的“謙和禮讓”精神,因地制宜設立“六尺巷”婚調室244個。將“六尺巷工作法”融入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工作,在引導當事人互相禮讓過程中,注意用情理法的“標尺”做到于法有據、進而有度、退而有節,最終達到“事心”雙解的效果。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首在安徽桐城幾乎人人都會傳誦的“讓墻詩”,源自清代大學士張英與鄰居吳家互相退讓三尺地基的故事。由此得名的六尺巷,成為中國和諧禮讓的典范,百年流芳。
今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桐城六尺巷考察時說,人民內部矛盾要用調解的辦法解決。六尺巷體現了先人化解矛盾的歷史智慧,要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場所,發揮好中華民族講求禮讓、以和為貴傳統美德的作用,營造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環境。
這條百米小巷不寬,只容兩三人并肩而過,但其中謙讓之禮、寬容之道卻很深厚。自2021年11月起,桐城市婦聯從中汲取智慧,開始打造“六尺巷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工作室”(以下簡稱“六尺巷”婚調室),經過多年發展,已經覆蓋全市各村(居),年均調解糾紛近3000件。
“六尺巷”婚調員疏導當事人情緒。
“各讓三尺”在婚姻家庭糾紛中如何“丈量”?怎樣保證各方“進退有度”?在一間間調解室里、一件件調處案例中,藏著答案。
“一個擁抱可比講理重要多了”
今年7月8日10點,張某(女)和王某(男)夫妻倆板著臉,一前一后地走進桐城市綜治中心。
一進門,張某就坐在沙發上,一句話不說,眼睛兇巴巴地瞪著王某。
這間辦公室是桐城市婦聯的“六尺巷”婚調室。此時,調解員胡素平正坐在辦公桌前整理卷宗材料,她身后墻上掛著“聽、辨、勸、借、讓、和”六步走法則的標語,格外醒目。
見有人來訪,胡素平一眼就看出他們是兩口子,走上前去故意問張大姐:“他是你啥人呀?”
“啥也不是!”張某沒好氣地說。
“你右腿怎么了?”胡素平注意到,張某卷起的右褲管上有血跡,趕緊關心地問。
張某紅了眼眶。
胡素平走到張某跟前,仔細查看她的腿。這時,張某委屈地哭起來了。丈夫王某隨即也卷起了自己的右胳膊,上面有好幾個牙印,還有瘀青。他指了指張某,說:“都是她弄的。”
作為桐城市婦聯副主席、婚調室的負責人,胡素平大概明白了幾分。她先安撫兩人的情緒,再慢慢詢問得知,兩人是因為親戚隨禮的事互懟了幾句,張某先動了手,拉扯中,把自己的右腿碰傷了。
找到癥結后,胡素平展開勸解,先批評了丈夫王某:“這是你不對,人情緒不好時,說的肯定不是真話,你就不能抱抱她,非得講道理嗎?”隨即,又遞給張某一杯水,問道:“你倆多久沒擁抱了?”“從來沒有!”張某生氣地說。
“家是講愛的地方,一個擁抱可比講理重要多了。”胡素平說完,還故意讓他倆把拉扯情形演了一遍,演著演著,他們自己也樂了。
上午11點,兩口子跟胡素平道了謝,手挽手走了出去。
婚調員胡素平面對面調解糾紛。
從劍拔弩張到有說有笑,是運用“六尺巷六步走調解工作法”立竿見影的“療效”。
“六步走”分別是“聽”,即全面了解,兼聽則明;“辨”,即釋法明理,明辨是非;“勸”,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借”,即借力調解,多方疏導;“讓”,即強者先讓,互諒互讓;“和”,即修復關系,重歸和諧。
“在開展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工作中,我們注重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發揮好中華民族講求禮讓、以和為貴傳統美德的作用,靈活運用‘六尺巷六步走調解工作法’借古喻今、釋法明理,平息矛盾紛爭。”胡素平說。
得理可讓人,但“讓”也有“尺度”。在引導當事人互相禮讓過程中,調解員會注意有尺可依、進退有據,既不會讓一方得寸進尺,也避免一方委曲求全,用情理法的“標尺”做到于法有據、進而有度、退而有節,最終達到“事心”雙解的效果。
“調解工作絕不是‘和稀泥’”
“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義務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免除,當然,親情也不能隨意割舍。”本來還在為撫養費爭執不休的兩人,聽到法官的一席話,都陷入了深思。
原來,當事人李某與男子葉某相戀多年,生育一子。因感情破裂分手后,雙方簽訂了子女撫養協議,約定葉某每月支付孩子撫養費5000元,直至孩子年滿18周歲。
但是,由于未能按約按時足額地支付撫養費,葉某被訴至桐城法院。
案件并不復雜,但“一紙宣判容易,再想彌合親情很難”。為了減少對孩子的影響,承辦法官聯合桐城市婦聯“六尺巷”婚調室的調解員,從“情理法”的角度對男女雙方進行耐心勸解。
“撫養子女是法定義務,咱們做父母的人,不能因為經濟原因就不養孩子。”
“站在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角度,還要維系孩子與父親的親情,也體諒一下葉某的不易。”
……
在調解員的耐心調解下,雙方就撫養費問題達成一致。針對今后孩子在撫養、教育上可能存在的問題,法官又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為雙方重新搭系了親情的“紐帶”。
“調解工作絕不是‘和稀泥’,必須在法律框架下進行,與政法單位協作,能夠更好地明辨是非、釋法明理,繼而以情動人、以心換心,才能達到‘案結事了人和’的效果。”桐城市婦聯負責人余丁香說。
與公安聯動調處婚姻家庭矛盾。
這個故事中,“聯”字的作用的確不可忽視。
余丁香認為:“婚姻家庭糾紛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往往因日積月累而根深蒂固,當事人對立情緒較大,容易牽涉親戚加入其中,導致矛盾升級,僅靠個別部門‘單打獨斗’難以化解。”
對此,“六尺巷”婚調室依托市婦聯與公檢法司建立的協作機制,開展日常聯絡、工作會商、線索移送、辦案協作、調研合作與宣傳聯動等工作,將政法機關職能優勢與婦聯組織密切聯系廣大婦女兒童優勢結合起來,實現人民調解與司法調解相銜接,多方互相補位、協同發力,讓當事人對法律政策有清晰認識,情感上得到疏導撫慰,有效維護家庭和諧、社會穩定。
此外,“六尺巷”婚調室還積極鏈接各類公益資源,綜合施策,實現有效調解與關愛服務相結合。
244個調解室覆蓋各村(居)
在六尺巷的盡頭,一座漢白玉牌坊豎立其右,上面鐫刻著兩個大字:禮讓。
小巷外,馬路上,張貼著“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的標語;學校里,傳唱著“包容無限大,和諧詩中藏”的歌謠……
禮讓,這兩個字是對“六尺巷”精神的最好詮釋,注入基層治理創新實踐之中,孕育出以“黨建領事、禮讓和事、群眾說事、多元解事、網格管事、群力防事”為主要內容的“六尺巷工作法”,實現了矛盾糾紛總量下降。
如今,桐城市婦聯將“六尺巷工作法”融入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工作,因地制宜打造了“六尺巷”婚調室244個,覆蓋全市所有村(居)。
由婦聯干部、專業律師、退休法官、心理咨詢師、社工等構成的調解團隊,以及由“兩代表一委員”(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區書記、巾幗建功標兵、好婆媳等各界女性代表組成的巾幗志愿調解隊,常態化提供家事調解、法律宣傳以及心理關愛、家風家教宣傳等服務。
“六尺巷”婚調員入戶回訪調解成效。
截至目前,桐城“六尺巷”婚調室累計調解各類家庭糾紛8540余件。“范崗女子家事法庭”“嬉子湖巾幗家和工作站”等一批特色調解品牌,應運而生。“六尺巷”婚調室已是安徽省級“皖家平安”婚調品牌中的一塊金字招牌。
“六尺巷”精神也走出桐城。安徽省婦聯堅持源頭防范、多元化解、各方聯動,及時化解婚姻家庭糾紛。全省法院受理婚姻家庭糾紛同比下降15%,因婚姻家庭矛盾糾紛引發的刑事案件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