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紋具有唯一性和穩定性被譽為“證據之王”,常規的指紋只有大約一平方厘米大小,它是“現場勘查”這個“微觀世界”中的一部分。深耕刑事技術崗位17載的北京市公安局豐臺分局(以下簡稱豐臺公安分局)刑偵支隊探長劉盛,正是在這些方寸毫厘之間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近日,在2024“北京榜樣·最美警察”第三季評審會上,來自豐臺公安分局的劉盛,站在了聚光燈下生動講述了屬于他的刑警故事并當選第三季“開拓創新促發展”主題上榜人物。
坐得住,才能練就“火眼金睛”
2007年,劉盛從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畢業后便進入了豐臺分局刑偵支隊。工作中,他不善言辭卻踏實肯干,同事們都習慣稱他為“大盛”。
劉盛常說“做好刑事技術工作,最好的辦法就是專注。”現場勘查工作量大,需要高度的耐心和責任心,靜得下來、沉得住氣是基本要求。只有注意力完全沉浸到痕跡物證上,才能看出每一個細小特征。
為了解鎖這些“密碼”,劉盛經常一坐就是一整天,甚至通宵達旦。沒有緝捕查兇的英勇壯舉,沒有拋頭露面的掌聲鮮花,一臺電腦、一個鼠標就是劉盛的舞臺和戰場。這些年,他勘查現場2300余次、檢驗痕跡物證數萬計,先后為“百萬器材被詐騙”“系列入室盜竊”等300余起大大小小的案件偵破提供了精準有力的技術支撐。坐得住,測得準,練就出了一個擁有“火眼金睛”的“大盛”。
“大盛”警官,也可以“七十二變”
在“大盛”的世界里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只有還沒想到的方法。大盛不僅擁有“齊天大圣”的“火眼金睛”,他也同樣可以“七十二變”,“培訓師”“維修工”“發明家”……工作有什么樣的場景,他就能變成什么角色。
發現基層執法弱項,他化身“培訓師”,組織專項培訓115場,大大提升了民警執法能力;系統服務器出現異常,他又成了“維修工”,通過視頻講解、實地調試等方式保障30個派出所現場勘查工作日常運轉;為了推動警務技術發展,他還成了“發明家”,堅持每年一題進行科研,在省部級期刊發表論文10篇,獲得各類獎項10余次。
劉盛苦練“七十二變”本領,只為在工作有需要時可以隨時化身任何角色,變的是各式本領,不變的是為民初心。
刑事技術的終極目標是“斬妖除魔”
劉盛說“斬妖除魔有些夸張,卻是心里話”。他印象最深的案子是剛入警時第一次跟師傅出的現場。寒冬臘月,京郊平房里一對無依無靠的母女倆家中現金被盜,小姑娘和母親無助地癱坐在一旁。這一幕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我永遠忘不了那對母女的眼神”。
從那天起,無論大案小案他的心中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破案。在后來的工作中,他憋著一股“不到黃河不死心”的犟勁兒,為的就是要給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進入案發現場,無論是殘缺的指紋還是細微的痰跡,都別想逃過他的眼睛。2024年4月,他重新梳理一起重大案件線索,通過半枚模糊指紋,成功鎖定嫌疑人身份,助力案件真相浮出水面。
“我要讓百姓難題得解,罪犯無處遁形。”
他扎根刑事技術領域,在蛛絲馬跡中尋找線索,讓無聲的證物“開口說話”,為智慧警務發展“添磚加瓦”,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首都刑警的無悔誓言。17年間,先后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榮獲個人嘉獎6次,獲“全國公安機關刑事科學技術青年人才”稱號,入選公安部專家庫。
圖/北京市公安局豐臺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