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10月14日電(記者黃江林、王寧)天津市東麗區萬新街道萬隆社區,一間不大的社區警務室整潔明亮,桌子上擺著調解員、社區民警、律師三塊牌子。日前,記者來到這里采訪時,見證了一幕感人的場景。
“要不是平警官幫我調解,我這個心結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夠打開?!?/strong>社區居民張女士緊緊拉住民警平亞楠的手,送上了精心準備的一面錦旗,上面赫然印著“耐心為民警士楷?!睅讉€大字。
接過錦旗的平亞楠是天津市公安局東麗分局萬新派出所民警,從1997年從警至今,一直工作在派出所一線,一直致力于群眾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
前不久,張女士與鄰居發生了一些口角,激烈爭吵下雙方一度動了手,矛盾鬧到了派出所。“活了68歲,碰到這檔子事,我心里不服呀?!?/strong>一向和善的張女士被叫到派出所,心中也產生了不少郁結。
苦悶的心情,直到平亞楠介入,才得以消散。民警平亞楠找到各方當事人了解事情經過后,從法律、人情等角度在雙方之間穿梭調和,不厭其煩地分析雙方利益得失。“平警官講完,讓我太心服口服了?!?/strong>張女士說。
是什么讓矛盾雙方從面紅耳赤到握手言和?平亞楠把他調解的秘訣總結成了一句話:“傾聽要耐心、言語要貼心、勸解要誠心、調處要公心、服務要熱心”。
平亞楠坦言,如果單從執法角度去處理是可以完成工作的,但只有出于公心勸雙方和解,做到“事心雙解”,才能避免矛盾升級。
在天津市東麗區萬新街道萬隆社區,民警平亞楠(右)與社區居民話家常。新華社記者孫凡越 攝
多年來,這樣的調解立場、態度,在他經手的矛盾糾紛調解中起了巨大作用。數據是最好的證明:調解矛盾糾紛上萬件,調解成功率達98%以上。
2019年,天津市公安局東麗分局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亞楠調解中心”,后更名為“亞楠調解室”。今年,天津市政法部門推動派出所、司法所、律師事務所“三所聯動”,基層警務室、調解室、法律服務室“三室聯建”機制,東麗區于7月將“亞楠調解室”作為示范標桿,在全區推廣,首批已建成12個試點調解室。
現如今,“亞楠調解室”出現在了當地許多群眾家門口,調解隊伍也從社區民警擴展到人民調解員、社工、律師、志愿者等。
“首批12個試點調解室,實現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律師事務所資源在基層匯聚,讓矛盾糾紛一站管、一站清。”東麗區委常委、區委政法委書記李長凱說。
天津市公安局東麗分局黨委書記、局長李健說,通過源頭治理和前端處置,不僅提升調解法治化程度,還提高了調解效率和成功率,今年東麗區警情和矛盾糾紛總量實現了雙降。
隨著“亞楠調解室”的建成推廣,平亞楠不僅要做好調解工作,還承擔起了培訓調解員的職責,身上的擔子更重了。“遇上群眾反映的疑難問題,我五六天睡不好覺,一直琢磨怎么把這個事情解決了。”平亞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