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輔警和“老區義警”在花山村聽駐村干部介紹近期情況。
國慶假期,家住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花山村的韓雪明給孩子們又講起毛主席在花山的故事。
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曾短暫住在花山村,毛主席關心愛護群眾的故事廣為流傳。
韓雪明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也是阜平三千“老區義警”中的一員。
阜平,是一片紅色的熱土。作為毛主席盛贊的抗日模范根據地——晉察冀邊區首府,這里曾經是九萬人民兩萬兵,“每個村莊都是堡壘,每個人民都是戰士”。
阜平,是脫貧攻堅的動員令發出的地方。已經脫貧、奮進在鄉村振興路上的鄉親們感恩奉獻,村村都有“老區義警”,警民融合攜手共治,守護這片熱土的平安和諧。
老區新“景”
阜平地處太行深山。一條山間公路蜿蜒至花山村。秋天的花山村流水潺潺,蓮蓬搖曳,兩邊山坡上的房舍在樹木掩映中錯落有致。
據記載,1939年6月25日,晉察冀邊區公安總局在阜平縣花山村成立。晉察冀邊區各級黨委和政府自上而下迅速建立了社會部和公安機關。1939年7月,阜平縣公安局成立。公安機關的建立對保衛邊區政權、開展鋤奸抗日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記者一起前來的阜平縣“老區義警”協會會長趙寶利介紹說,他的爺爺趙術明就是當年的一名公安警衛隊員。趙寶利曾聽父親講,除了治安工作外,爺爺還經常幫群眾紓困解難。幼時的趙寶利便想,長大后要做一個像爺爺那樣的人。
黨的十八大后,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序幕拉開。趙寶利抓住機遇,創業成功。
和過上了好日子的鄉親們一樣,趙寶利想盡自己所能回饋社會。
老區人民脫貧不忘黨恩,自發投身公益事業,公安機關因勢利導,2021年8月,阜平“老區義警”隊伍應運而生。“老區義警”志愿服務不圖報酬,在公安機關指導下協助警方維護治安、服務群眾。
走進位于阜平縣城教廠街的“老區義警”協會,掛滿走廊的錦旗,講述著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中秋節,放棄和家人團聚,“老區義警”和民警一道,尋回走失的老人;冬天的深夜,冒著零下10攝氏度的低溫,找到迷路的村民……
“不管是飯點兒,還是休息時間,只要接到求助,在微信群里一招呼,大家伙兒就會從四面八方趕來。”趙寶利說。
龍王溝救援失聯地質勘查員的經歷,在“老區義警”張振虎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
那次,一名勘查員不慎墜崖,同伴發出求救信息后手機也沒了電。
“那一帶山坡陡峭,暗藏斷崖,滿山都是灌木叢,沒有路,平時根本沒人想去爬這座山。但是一說救援,一下子來了36個人。”張振虎說。
山里的夜晚格外涼,從傍晚上山到把兩名勘查員安全帶回,搜救人員在山上輾轉六七個小時。
腳上的鞋廢了,衣服掛破了,胳膊劃出血口子……“但‘老區義警’的‘警’字,讓我們覺得都值得。”參加救援的“老區義警”耿越鵬說。
“三年來,越來越多的熱心人參加進來。”趙寶利說,“有司機、工人、企業負責人……為盡‘義警’責任,一些人考取了應急救援、無人機駕駛、紅十字救護資質。”
“做力所能及的事。”韓雪明是花山村一名普通村民,她積極參加“老區義警”,上“護學崗”,做反詐宣傳,還當了反詐劇中的女主角。
蔚然成風
近日,民警在水泉村晉察冀邊區行政干校第七班培訓地舊址聽村民介紹情況。
冒著小雨,記者來到了史家寨。晉察冀邊區政府和軍區司令部曾駐扎在史家寨。
在史家寨家北自然村旁邊的山上,有一組兩層窯洞,史家寨派出所輔警段玉飛指著一口窯洞說,這就是當年公安機關的舊址。
1943年秋,日寇對阜平縣進行了三個月的“大掃蕩”,大量房屋被毀。為了不影響群眾生活,晉察冀邊區領導機關親自挖窯洞住。群眾也積極參加挖窯洞。
如今,一排排的窯洞見證了史家寨村由土坯房到新樓房的變遷,村里已引進了農業龍頭企業,建起了現代化的養殖場。
住在史家寨新區的老黨員張朝杰80多歲,他的父親曾擔任過聶榮臻的警衛員,后來轉業到阜平縣公安機關工作。
張朝杰說,父親經常下鄉,有一次看到一個女子邊走邊哭,一問才知道,她是個童養媳,想脫離婆家回娘家,可娘家覺得“女兒是潑出去的水”,不收留。“父親把她帶回機關,政府做主,她終于回了家。”
“還有一次,父親遇到一個放羊的年輕人發病倒在溝里,背起他送往醫院。”
時光荏苒,不變的是警民魚水情深。
和史家寨的村民一樣,阜平很多鄉親們易地扶貧搬遷住進了新小區。從分散到集中,群眾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阜平縣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
阜平縣副縣長、公安局局長曹立鋒介紹道:“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阜平推進構建民警、輔警、‘老區義警’三‘警’融合的群防群治新模式。”
今年年初,阜平縣公安局為每個“老區義警”中隊安排一名民警作為指導員。警民攜手,開展社情民意聯查、進門入戶聯宣、護校安園聯防、交通勸導聯動、巡邏防控聯勤、矛盾糾紛聯調。
史家寨“老區義警”中隊就設在史家寨新區。“民警、輔警和我們經常溝通情況,發布預警信息,指導調解矛盾,遇到群眾有問題現場解決。”“老區義警”王金田說,在一次聯合巡邏中,發現一位老人正用手機轉賬,大家一起勸說,為老人止了損。
“今年,‘老區義警’納入‘老區警星’的評選,這是一種榮譽。作為一名義警,能發揮地熟人熟的優勢多做些事,感到很自豪。”王金田說。
“阜平縣不斷完善激勵政策:為‘老區義警’開通就醫綠色通道,全縣景區免費參觀……治安志愿服務蔚然成風。”阜平縣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吳平說。
三年來,“老區義警”協助完成搜救走失人員、救援交通事故傷者等任務356次;協助民警調解糾紛480余起,實現了“矛盾不出村”;“護學崗”累計上崗38900余人次。共建共治共享,全縣發案同比下降31.7%,無命案發生,群眾安全感進一步提升。
美好畫卷
水泉村的一個山坡上,有一座土木結構的老房子。
1946年11月,晉察冀邊區公安管理處把從張家口撤出的大部分公安干警集中起來,在阜平培訓。這間房子就是晉察冀邊區行政干校第七班的培訓地。
隨著石家莊解放戰役的勝利推進,公安隊伍也與解放軍攻城部隊一起,在炮火中建立了卓越功勛。
水泉村80歲的楊瑞海老人說:“干校第七班干部的后代時常會回水泉村看看。”
水泉村所在的北果園鎮,近年來在發展特色農業的同時,開發了一些旅游、休閑項目。北果園派出所的民輔警和“老區義警”一起守護著這片英雄的土地,這片青山綠水。
倪家洼濕地坐落于王快水庫上游,山水相依,風光秀麗。
今年2月,隨著氣溫回暖,一群群紅嘴鷗遷徙來到這片水域。它們時而列陣飛翔,時而戲水覓食,讓濕地水域生機盎然。
許多游客慕名而來,人流量暴增。
當地開啟了“護鷗”模式,民輔警和“老區義警”維持秩序,引導居民和游客文明觀鷗,真心愛鷗。
觀鷗居民、游客井然有序,呈現出“人鷗和諧”的美好畫卷。
3月底,時令轉換,紅嘴鷗戀戀不舍地飛走了。“明年春天,它們一定會回來的。”北果園派出所所長史永闊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