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清晨
戈壁灘上的風沙輕輕拂過
74歲的尼瑪一邊為兒子哈達布和
和孫子寶泉整理好物資
一邊反復叮囑著巡邊時的注意事項
目送車子緩緩駛向那條
他們一家守護了53年的邊境線
久久不愿轉身
祖孫三代在巡邊途中
1971年,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蘇木成立民兵連,25歲的尼瑪響應國家號召,帶著年邁的母親和年幼的兒子哈達布和扎根在荒漠深處,從此肩負起40多公里邊境線的守護任務。他們曾無數(shù)次在漫天風沙中跋涉,寒冬臘月中守夜,烈日炙烤下巡邏……這些都沒使她退縮。如今,老人的身體不再硬朗,連每日巡邊也漸漸成了奢望,但那份守護邊疆的信念,早已深深刻在了她的心里。
尼瑪和兒子哈達布和一同巡邊
2023年,寶泉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了與城市繁華背道而馳的方向。他毅然辭去了舒適的城市工作,經過層層考試選拔,最終成為內蒙古邊檢總站的一名警務輔助人員,被分配至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塔木素布拉格邊境派出所,接過祖輩與父輩手中的“接力棒”,繼續(xù)守護這片土地。
寶泉與奶奶察看轄區(qū)監(jiān)控
“從小就跟著奶奶和父親巡邊。”回憶起童年,寶泉語氣中透著自豪:“騎在駱駝背上,遠眺中蒙邊界的界碑,烈日灼燒著大地,奶奶緊緊抓著駱駝韁繩,心中有一種莫名的安定與自豪。”這些畫面,深深烙印在他的記憶中,也在他心中種下了守護邊疆的種子。
寶泉的家四周,是一片無邊的沙漠和戈壁。荒涼的景象幾乎讓人感到窒息,除了偶爾飛過的鳥兒,幾乎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跡象。對別人來說,這里或許是被遺忘的邊境線,但對寶泉而言,這里是他最熟悉的家鄉(xiāng),是他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寶泉與父親維護邊境設施
寶泉在巡邏途中
巡邊時,寶泉和父親沿著邊境線,從一個界碑走到另一個界碑,風沙如刀般劃過他們的臉龐。經過的每一條“搓板路”,看到的每一根電線桿,都是寶泉熟悉的坐標。他常常對父親說:“這條路,咱們家已經走了幾十年,每一寸土地我都覺得親切。”
寶泉與派出所民警一起幫轄區(qū)牧民卸草料
在巡邊路上,寶泉總能遇到那些從小看著他長大的牧民鄰居們。每當看到他們忙著剪羊毛或其他農活,他和民警總會停下腳步,卷起袖子,幫著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有一次,寶泉見到老鄰居寶力德正獨自一人卸著草料。他二話不說,下車幫著把草料一捆一捆地卸下車,動作嫻熟利索。寶力德笑著拍拍他的肩膀:“寶泉啊,長大了,能頂事了。”
祖孫三代合影
雖然不能親自前往,尼瑪老人依然關心著邊境上的一切。每次回家,寶泉也都會和奶奶聊聊近期的情況。某界碑處升級新設施了、哪個地方通信號了、誰家發(fā)展成護邊員了……寶泉耐心地將這些變化一一告知奶奶,老人總是露出欣慰的笑容,聽的津津有味。
薪火相傳祖孫三代守邊關
夜色漸濃,屋外的風沙漸漸平息,屋內的燈光透出三代人的身影。相對于奶奶、父親53年戍邊歲月,寶泉的守邊之路才剛剛開始。未來的日子里,寶泉將繼續(xù)行走在這片熟悉的邊境線上,延續(xù)著前輩的足跡,守護那條祖孫三代共同捍衛(wèi)的邊界線,繼續(xù)書寫屬于他們的守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