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來排查糾紛58393件,調解糾紛60189件,調解成功率99.3%,涉及金額近5億......這一串數字只是黑龍江省大慶市“4543”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的一個縮影。為啥這兩年中央電視臺、法治日報等媒體頻頻給大慶市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帶節奏”?為啥大慶“楓”景能一路硬核走位,實力“出圈”?大慶,你到底有幾把刷子?
能整事,能平事
群眾的事就是我的事
十年的信訪案件,還能化解嗎?大慶的答案是:能!
70歲的李大娘是大慶市某村農民,2010年,李大娘所在地政府因建設“西南支線”項目對包括李大娘家在內的房屋和土地進行拆遷征收,李大娘認為補償標準過低,未與當地政府達成補償協議。2014年5月9日,李大娘家土地上的五座大棚被當地政府強拆。
自此,近9年間,李大娘就強拆主體、違法強拆、拆遷補償、國家賠償等事由開始不間斷進行相關行政訴訟達十余起,同時向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監察機關進行控告,要求追究相關人員行政、刑事責任,并賠償其損失共計400余萬元。大慶市司法局人民調解助力信訪糾紛化解工作專班了解該案件情況后,高度重視,本著“紓難解困、化紛止爭”的工作目標,去往當地調解十余次,通過走訪當事人、現場實地踏勘、召開縣政府有關部門和工作人員參加的座談會,收集了大量相關證據材料,認真梳理案件事實和法律關系,與李大娘和當地政府多次反復溝通,歷時一年有余促成雙方達成和解,簽訂了賠償48.116萬元的調解協議,取得了“替政府分憂,為百姓解難”的良好效果。
圍繞信訪形勢,奔著難題去。開展人民調解助力信訪矛盾化解專項行動,抽調業務骨干,打造“既督又戰”的法律隊伍,排查、梳理信訪案件2079件,成功化解527件,為大慶市縣區信訪化解提供專業咨詢意見和調解建議1582條,利用人民調解方式化解信訪案件占梳理信訪案件總量的25%。
結合鄉村振興,帶著課題去。開展“保農安護農穩解農憂”專項行動,整合相關單位與部門資源,建立服務“三農”法律服務團隊。為近1526名調解員、司法所長、法律明白人等開展巡回培訓、提供輔導。累計出動六千人次,化解涉農糾紛3957件。
聚焦民企痛點,朝著服務去。開展“法潤民企添動力、紓困解難促發展”專項行動,組建服務民企法律服務團隊,開展“法律服務進商會”活動,法律服務直通車,首發“沃爾沃”、行至“億鑫化工”、駛進“伊利乳業”,建立了“點對點”長效服務機制。排查涉民企糾紛12106次,調解糾紛10837件,化解糾紛10712件。
能碼人,能圈地
主打一個讓群眾滿意
推動人民調解與基層網格融合,借助社會治理“一網統管”平臺,建立職責明確、管理精細、信息共享、渠道暢通、服務有效“網格+調解”工作模式。
某日,大慶市紅崗區八百坰街道陽光社區的尚大爺來到社區找網格員尋求幫助。原來尚大爺想把老房子改造一下,就找了個裝修公司簽訂了裝修合同,并且付了現金3萬元。雙方約定10月1日全部竣工。如今已經是9月末了,裝修公司只是給尚大爺家安裝了水電,之后沒有任何進展,老人和兒子多次打電話給裝修公司負責人,裝修公司聯系人開始還接電話,后來干脆不接了。
網格員仔細研究了裝修合同,發現合同所有內容都沒有保證客戶的需求和利益。由于擔心裝修公司負責人不接電話,網格員假借要裝修的名義打通了裝修公司的電話,接電話的正是負責人本人,聊的過程中了解到公司地址、裝修流程等信息,然后亮明自己的身份,要求負責人到社區進行現場調解。調解過程中得知該裝修公司離尚大爺家較遠,由于同時裝修幾家,人手不夠忙不過來,因此不及時履行合同約定,影響了老人正常入住,侵犯了守約方的合法權益。
經調解,雙方達成協議,裝修公司負責人當場向老人道歉,并將刨除水電的費用后的余款一次性退還給老人,老人另找更加正規的裝修公司進行裝修。
推進調解組織擴容。統籌大慶市1092個人民調解組織與4880個網格對接,確保每個人民調解組織輻射一個或多個網格,切實把網格建成人民調解的基礎單元。
加強調解隊伍擴充。聘任符合條件的3141名網格員擔任兼職人民調解員,納入人民調解員隊伍管理,人民調解員增至5640人。人民調解員“統一入格”,分級分類及時化解矛盾糾紛。
強化法治陣地擴建。在基礎網格建立“法治小院、法治農家、社區驛站、司法大院”等法治陣地906個;融合日常普法宣傳與政策宣講、糾紛排查與化解、法律咨詢服務、公證代辦指導、信息收集與反饋等多項功能于一身,密切聯系群眾,提供精準、優質的“法治產品”。
聚焦智慧調解賦能。打通一網統管平臺(調解模塊)、“互聯網+智慧調解”平臺與調解通微信小程序數據壁壘,實現數據共享。規范了事件發現與推送、調度與調解、反饋與評價等工作流程,實現了一網匯聚、一體調度、一站化解,為調解員提供便利,讓群眾滿意。
能合作,能聯手
想招“牽”著政府走
建立共調共處機制,大力拓展人民調解領域,把司法行政部門的“分內職責”上升為大慶市委市政府的“民生大事”。
2021年10月5日,懷孕38周的孫女士出現產前征兆,家人將她送往大慶市某醫院辦理急診入院,經產科醫生檢查并估算新生兒的體重大約為七斤五兩,然而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第一產程阻滯,出現肩難產,最終孫女士娩出男嬰,其重達九斤二兩,并出現右上肢松弛的癥狀,在場的醫生初步考慮為臂叢神經損傷,隨即家人便急忙將新生兒轉至其他醫院進行診治,最終確認為臂叢神經損傷導致右臂癱瘓。
患方認為醫院對新生兒的重量判斷失誤,未發現其是巨大兒,未提示產婦進行刨宮產,讓產婦自然分娩,導致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右臂癱瘓,醫方應負全部責任。家屬多次來到醫院協商,并提出980萬元的訴求,公安機關也多次介入協調,仍不能解決。
2023年6月醫調委了解情況后迅速組織了專業律師、人民調解員和醫療專家對案件進行研討,針對患兒家屬對該起損害提出訴求制定調解方案。孫女士堅持要980萬元賠償,醫方則表示希望通過調解降低患方的訴求,并對患兒的損害進行司法鑒定,以明確醫方的責任。最終在雙方的同意下,醫調委委托吉林某司法鑒定中心進行鑒定,并于同月收到司法鑒定意見書以及賠償金額測算表,最終確定了賠償金額為500萬元,醫方承諾分五年支付全部500萬元的賠償,不但化解了糾紛,也為患兒的今后康復生活提供了保障。
努力在化解社會熱點難點糾紛領域中“建招牌”。大慶市司法局積極與市總工會、婦聯、僑聯、銀保監會、大慶商會等各單位建立機制、設立調委會,從單兵作戰到協同作戰,對適宜通過調解方式解決的交給調解組織解決,對需要互相配合化解的實行聯調聯處。
奮力在解決群眾諸多“急難愁盼”問題中“下功夫”。延伸服務觸角,推動用人民調解方式依法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探索嘗試參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解決群眾之“難”。大慶市肇源縣司法局打造“3210”工作模式,針對不動產繼承轉移登記存在的提供“證明難”“耗時長”問題,提出了人民調解參與不動產繼承轉移登記的創新理念,工作開展以來,已辦理不動產繼承轉移登記1500余件,涉及不動產總值近8億元,為人民群眾減少辦事費用150余萬元。
著力在探索實行調解程序前置工作中“做文章”。大慶市司法局與市中院、市財政局聯合出臺了《關于完善訴調對接機制落實調解程序前置工作的若干規定》,合力打造“一院一品牌”,在兩級法院和派出法庭派駐調解室37個,配備了77名專職人民調解員,受理訴前調解案件6695件,司法確認案件1236件。確保訴前調解工作有效執行,“訴調對接”全面覆蓋。
全力在“四所一庭一中心”銜接聯動中“展拳腳”。認真貫徹落實省委政法委下發的《關于建立“四所一庭一中心”銜接聯動工作機制的指導意見》要求,統籌大慶市97個司法所、66個律師事務所、13個基層法律服務所與61個公安派出所和社區警務室、26個人民法庭、102個鄉鎮社區綜治中心銜接聯動,堅持優勢互補,發揮各自職能優勢,形成有效預防化解矛盾糾紛的整體合力。截至目前,共化解矛盾糾紛8521件。
大慶特色的“4543”矛盾糾紛化解模式,暨搭建“四級平臺”、凝聚“五方力量”、突出“四化標準”、強化“三重保障”。在矛盾糾紛化解領域,大慶整了大活,卻沒有使大招。他們關注小窗口,他們解決小事情,他們心系一枝一葉,他們深諳潤物無聲。如果說一座城市有味道,那么大慶一定是咸的,那是司法行政人的汗水;如果再增添一道風味,那一定是甜的,那是平安和諧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