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人民法院以“龍法和”云法庭解紛系統為依托,攜手手語翻譯、駐院法律援助律師、特邀調解員,通過法院“綠色通道”,共赴一場愛心“接力”,成功在訴前化解一起涉聾啞人民間借貸糾紛。讓“無礙”匯聚關愛,讓“無聲”落地有聲,充分保障殘疾人訴權。
愛心暢通“綠色通道”
八月的一天,呼蘭區法院訴訟服務大廳迎來了兩位特殊來客,原告張某與其丈夫均為聾啞人。
立案庭法官助理石蕾敏銳察覺二人的身體狀況,通過“殘疾人綠色通道”熟練地采用書寫方式與之溝通,安撫二人焦急的情緒,耐心了解訴訟請求和糾紛緣由。考慮到他們的身體狀況及未攜帶訴訟材料的情況,石蕾將二人引導至駐法院法律援助律師處,為之提供免費法律援助。
在法援律師指導下,張某順利完成起訴狀及證據材料的準備工作。了解到當事人有訴前調解的意愿,石蕾又協助張某掃描“龍法和”云法庭解紛二維碼,填寫糾紛類型及糾紛內容,添加申請人及被申請人基本信息提交調解申請,同時告知張某訴訟風險及注意事項,為后續調解工作做足準備。
暖心助力訴訟“無礙”
特邀調解員王麗新接收到糾紛后,邀請立案庭法官賈靖指導、協助調解。二人注意到,張某作為聾啞人,溝通能力較為薄弱,其證據也比較單薄,只有微信轉賬憑證,而且經與被告王某初步溝通,發現雙方對欠款數額存有較大爭議。為了使當事人能“說”出心聲,“講”出實情,賈靖法官積極商請通曉聾、啞手勢的翻譯提供輔助服務,同時邀請駐院法援律師為張某提供免費法律援助,助力殘疾人順暢參與訴前調解。
耐心架起溝通“橋梁”
調解初始,雙方對本金及利息均有爭議,張某主張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期間,王某分多次向其借款共計13,070元。王某則辯稱張某提交的微信交易記錄中有部分款項是還款。張某對王某的意見堅決不認同。
法官、特邀調解員先是向張某介紹微信轉賬記錄中“收入”與“支出”的不同含義,然后同其一筆一筆核對轉賬記錄。在手語翻譯和法援律師全程協助下,法官和特邀調解員從法律、情感、責任等多個角度出發,釋法析理的同時引導雙方放下心結,又為二人提供合理調解方案建議,結合手語、寫字、微信打字等溝通方式,歷時4個多小時耐心協調,最終雙方同意王某分期返還借款本金6,000元并支付借款利息4,000元,特邀調解員王麗新借助“龍法和”云法庭解紛系統為雙方制作了調解協議。
雙方簽字確認后,張某在調解員指導下通過“龍法和”云法庭申請司法確認。呼蘭區法院立案庭通過“司法確認綠色通道”快速受理了張某的申請,賈靖法官審查通過后,立即出具了確認調解協議有效的民事裁定書。拿到裁定書的那一刻,張某露出會心的微笑。
長期以來,呼蘭區人民法院高度重視殘疾人權益保護工作,暢通殘疾人綠色通道,優化無障礙訴訟服務,充分保障殘疾人訴權。依托省法院“龍法和”云法庭解紛系統,匯聚司法輔助、司法救助、特邀調解等多元力量,形成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社會合力,推進涉殘疾人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用心用情為殘疾人提供有溫度的司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