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鄂倫春族聚居最多的民族鄉,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十八站鄉堅決扛起維護邊疆穩定和增進民族團結政治責任,創建“摩蘇昆”調解室,運用“漢鄂雙語”工作法調處矛盾糾紛,2020年以來,治安案件發案率累計下降91%,矛盾糾紛化解率實現100%,確保邊疆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十八站鄉先后于2020年、2023年榮獲黑龍江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示范單位稱號。
模式立體化
“摩蘇昆雙語調解”合縱連橫
“摩蘇昆”意為“說一段,唱一段”,是鄂倫春族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十八站鄉結合民族特色,將“漢鄂雙語”調解比作“摩蘇昆”的詞和曲,協同配合,打造立體化調解模式。一是多方參與聚合力。把握林地融合、民族交融特點,建立“摩蘇昆雙語調解+綜治+部門”工作模式,與屬地林場、森防大隊、派出所、醫院等單位簽訂共治協議,統籌黨員干部、林業職工、政法干警、醫護人員等力量共同參與調處矛盾糾紛,全鄉建檔調解員96人,做到行業領域全覆蓋。二是銜接聯動同發力。將“四所一庭一中心”銜接聯動機制與“摩蘇昆雙語調解”相融合,建立一體化服務站,綜治干事、民警和司法助理各2名常態化進駐。2023年以來,與摩蘇昆調解員共同化解涉民族矛盾糾紛30起,對已調處的12起復雜矛盾糾紛進行跟蹤回訪,有效防止“表面和氣、背后斗氣”。三是統籌調處盡全力。健全完善跨村矛盾糾紛一體化調處機制,通過網格上報信息,綜治中心確定權屬,摩蘇昆調解室調動力量,對群眾反映訴求和矛盾糾紛“一站受理、一體服務、依法引導、統籌解決”。2023年以來,受理群眾訴求46件、網格事件38件,全部協同高效辦結。
隊伍融合化
“摩蘇昆雙語調解”相輔相成
一是干部隊伍連民心。將全鄉7名鄂倫春族干部編入“摩蘇昆”調解員隊伍,架起干群之間、漢鄂之間“連心橋”。鄂倫春族干部李春丹防火期間日常走訪,發現鄂倫春族村民丁某因不執行防火規定與森防人員發生爭吵。依托宗族親情關系講明利害后,成功化解矛盾。今年以來,鄂倫春族干部累計入戶走訪1600余次,幫助解決困難40件。二是鄉賢隊伍知民情。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郭寶林、作家關曉云等5名通曉民族語言、知曉風土人情、村中威望較高的鄂倫春族鄉賢加入“摩蘇昆”調解員隊伍。2023年以來,用“民族話”“民間理”搭建“感情紐帶”,參與調處漢鄂群眾鄰里、婚姻、土地等矛盾糾紛20件。三是專業隊伍解民惑。把各類矛盾糾紛化解納入法治軌道,發揮法律從業者優勢,邀請政法干警、公職律師等12名專業人士,全過程參與釋法說理,定分止爭。2023年以來,共解答法律咨詢60次、提供法律援助30次,有效化解漢族村民散養家畜啃食鄂倫春族村民莊稼等涉民族矛盾糾紛15件,化解率100%。
工作多元化
“摩蘇昆雙語調解”守護平安
一是普通糾紛就地調。樹立靠前服務理念,念好“先、早、小”三字經,深化“摩蘇昆”與“兩所聯動”協同機制,常態化開展“政法干警進網格”“服務群眾365”等活動。2023年以來,民族調解員、網格員、政法干警聯合走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以沾泥土、接地氣的方式,就近就地調解小摩擦小糾紛51件,切實做到“小事化了,息事寧人”。二是民族糾紛平等調。平等互敬、以理相讓是“摩蘇昆雙語調解”的宗旨。調處時采取“圓桌會議”形式,不設置過錯方,各方地位平等,相關人員依次圍坐調處,達到“給臺階”握手言和的目的。鄂倫春族村民孟某家經常飲酒聚會、唱跳到深夜,影響鄰居張大爺一家休息,兩家多次發生口角。“摩蘇昆”調解員召集雙方和相關部門通過釋法說理、換位思考、情感融通的方式,成功化解這起因民族習慣差異引發的矛盾糾紛。三是疑難糾紛聯合調。對一時難以化解的復雜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實行“一案一策”方式推進。鄉綜治中心統籌協調,多部門參與,從法律法規、鄰里和諧等方面入手,采取入戶走訪、多方了解、分析研判、集體商議、聯席會議等措施,兼顧“法、理、情”。2023年以來,有效化解土地、違建、破壞資源等10起疑難糾紛,切實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