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人民法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高度重視老年人權益保障工作,將敬老愛老理念融入案件辦理,以“如我在訴”的為民情懷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司法溫度,守護每一位老年人的合法權益。2023年9月,南崗區人民法院在哈西人民法庭設立全市首個“護老維權工作站”,通過便老、護老、惠老的各項司法服務創新舉措,為老年群體撐起“夕陽保護傘”。
一年來,“護老維權工作站”訴前調解涉老糾紛78件,上門送法、開展調解5次,線上開庭5次,接受老年人法律咨詢90余次,社區普法宣傳9次,發放普法宣傳資料260余份。
調訴銜接按下多元解紛“加速鍵”
六旬老人張某認為其小區A物業公司未盡到應盡職責,連續3年拒絕繳納物業費用,物業公司多次催討無果后,將張某訴至法院。承辦法官了解情況后,積極協調社區工作人員,組織當事人開展“面對面”調解。法官向張某釋法明理,充分說明按照約定繳納物業費用是業主應盡的義務。社區工作人員也從情理角度反復勸說“物業公司是我們全體居民的‘大家長’,他們與社區、法院多次為老年居民組織護老公益活動,足以體現對居民的關懷。”在多輪調解下,物業公司表示,今后將加強與業主溝通,及時處理業主反映的問題,提升整體服務質量。最終雙方握手言和,張某如約繳納所欠物業費用。
“護老維權工作站”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針對部分涉老案件,積極協調社區工作人員、檢察機關、公安機關、調解組織、仲裁機構等多元主體參與糾紛調解,實現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與法院調解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無縫銜接,調解成功后法官立即制作調解書并進行司法確認,“一站式”完成調解工作。
繁簡分流打造簡案快審“快車道”
2018年,哈爾濱市某醫學影像公司因工作需要,分別與王某、李某、趙某三位六旬老人簽訂《聘請協議書》。自2021年11月起,某醫學影像公司開始不按時發放工資并陸續拖欠三人工資累計24萬余元,三位“職場銀發族”均已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不再屬于勞動仲裁范圍。于是,三人索要工資未果后分別向法院提起訴訟。承辦法官了解案情后,發現三個案件被告主體一致,原告委托訴訟代理人一致,爭議事實相似,可以集中審理,于2024年2月21日對三起案件開展集中調解。經協商調解,被告與三位“職場銀發族”分別達成了分期付款協議。法院當即出具民事調解書并進行司法確認。現所欠工資已全部給付。
“護老維權工作站”堅持涉老案件“繁簡分流、快慢分道”,對于事實清楚、雙方當事人爭議不大的案件,按案由類別集中審理,審判過程中秉承“簡程序不減權利”宗旨,實現送達、開庭、宣判及輔助性事務集約化處理,最大限度減輕當事人訴累,提升簡案辦理效率。
數字賦能實現涉老訴訟“低成本”
2011年至2016年,張某向李某提供勞務,但李某經常拖欠張某工資,經雙方核算,2017年李某向張某出具欠條一張,證明拖欠張某工資十萬余元。七年過去了,李某仍拖延支付,無奈之下,年近六旬生活困難的張某訴至法院。由于張某年事已高,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所下降,承辦法官積極指導幫助張某申請法律援助,告知其需要準備的證明材料、法律援助的辦公地點及聯系人等。同時,承辦法官了解到,李某因病在廣東省某醫院接受住院治療,無法來到現場開庭。于是,法官運用網絡云審平臺,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庭審理此案,最終判令李某按照欠條支付張某工資及利息。
“護老維權工作站”根據老年群體需求,提供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智慧司法服務。一方面充分運用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平臺、龍法和云法庭等開通線上“綠色通道”,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另一方面,優化線下窗口服務“軟環境”,防止“智慧司法”成為阻隔老年人依法維權的“數字鴻溝”。
法治宣傳傳播涉老維權“好聲音”
“法官,你幫我看看,我借出去的這筆錢還能不能要回來……”2024年5月30日,南崗區人民法院聯合哈爾濱市第四醫院、哈爾濱公證處開展“送醫送法到身邊,關心關愛護晚年”敬老愛老活動。活動現場,“護老維權工作站”法官們針對老年人關注的贍養、繼承、民間借貸、房屋買賣、相鄰關系糾紛等法律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并開展普法宣傳,為老年人搭建健康與法律服務的“連心橋”。
“護老維權工作站”開展“訂單式”普法,充分利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民法典宣傳月”“重陽節”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法官走進社區、敬老院等場所開展普法宣傳,“以案說法”引導老年人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今后,南崗區人民法院將持續發揮“護老維權工作站”職能作用,打通服務老年群體的“最后一公里”,切實為老年群體提供細致周到的司法服務和堅強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