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宣城的聶女士接到一名自稱找證平臺警務人員的電話:“請問是聶某某么?您丟失的身份證被國稅局工作人員拾到,請到國稅局領取。”聶女士這才反應過來,此前不小心把身份證落在國稅局服務大廳了。記者了解到,該平臺名叫“找正證”,系宣城市公安局經偵支隊民警姜文于2018年10月1日創立,目前已為超過一千人找回了身份證。
姜文說,他創立“找正證”這個平臺和他們的工作性質有關系,“我們在查辦一些金融犯罪案件時發現,不少群眾的身份證件丟失后,由于沒有及時掛失處理,經常被不法分子冒用,生活和工作都受到影響,有時還會帶來很大的金融風險”。
其實,身份證丟失被盜賣被冒用的“新聞”,已經多得算不上新聞了,全國的經偵警察少說也有十幾萬吧,偏偏就姜文這個經偵警察發現了群眾身份證丟失“和他們的工作性質有關系”,在全國首創了證件找尋平臺。這只能說,姜文作為民警服務民眾更有心,更用心。
雖然姜文說,建立這個找尋平臺與他們的工作性質有關系,但是他不建這個平臺,并沒有誰來追究他的責任。所以,說到底,姜文還是做了“分外事”,而我們看看身邊和媒體上報道的那些熱心服務人民群眾的民警和更多的政府工作人員,他們的事跡中,他們的口碑中,很多都是“分外事”“分外的工作”。正是這些“分外事”凝聚了人心,贏得了口碑。
當然,想做“分外事”,也得有“真本事”。“找正證”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就“牽線搭橋”,將丟件人和拾件人聯系起來,關鍵在于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丟件人和拾件人只要關注到“找正證”這個微信公眾號,就可以在平臺上登記,配對成功、一拍即合,二人可以直接聯系交收。姜文能想到這個點子,也是因為他熟悉互聯網操作的“套路”,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所以說,要想更好地服務群眾,贏得群眾的認同,不僅要有熱情,還要有能力。能力從哪來?兩個字:學習;四個字:不斷學習。
目前,“找正證”已經由姜文所在單位接管,而且服務范圍準備擴大到全國,找尋的證件,除了身份證之外,還準備擴大到帶有身份證號碼的其他證件。這間接說明了這個平臺有著廣闊的前途;同時更體現了“組織”對屬下發揮正能量工作人員的關心和支持。其實,“組織”把這件事做好了,做下去,所贏得的口碑人心,所產生的社會影響,甚至政治影響,都是十分可觀的。因為,人民公安為人民,這樣的宣示,不僅要張貼在墻上,更要落實到行動上,走進千千萬萬的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