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危險,打110,幾乎是每個中國人下意識的反應。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群眾并沒有這個習慣。一直到1986年,廣州市公安局在全國率先開通110報警服務臺,隨后獲得公安部發文力推。此后,110傳遍大江南北,成為通用報警電話。
近四十年過去,最早響起110警鈴的地方發生了哪些變化?時光流轉間,人民公安如何通過簡單三個數字給億萬百姓帶來滿滿的安全感?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記者來到廣州110接處警大廳,聆聽兩代接警員講述廣州110背后的守護故事。
接警方式變了:從紙筆電話到耳機電腦
走進廣州警察歷史展三樓,墻上一幅黑白照片映入眼簾:兩位女警坐在滿是按鈕的設備前,左手拿著話筒、右手用筆記錄。這便是早期的110報警服務臺,僅靠一支筆、一張紙記錄警情。
20世紀80年代的廣州市公安局110報警服務臺。周曉輝/攝
1986年1月10日,廣州110報警服務臺正式開通。它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內地建立的第一個報警服務臺。次年,公安部派工作組赴廣州調研,而后向全國發出建立110報警服務臺的要求。從此,110報警服務臺遍地開花。
隨著社會發展進步,110接警服務臺硬件設施持續更新。1997年7月,廣州110報警服務臺啟動各區分局的電腦系統聯網,宣告進入計算機網絡時代。2005年入職的接警員梁苑移回憶,當時接到報警電話,先打字登記信息,然后踩著桌子下面的電臺線直接呼叫分局出警。
相比手寫時期,接警速度一下子提升不少,但梁苑移和同事們依然覺得不夠快。“一個分局一條線,經常要排隊等,有時候呼不出去,特別著急。”一旦遇到關系人命的警情,她就要站起來大聲對同事喊:“不要呼某某分局,我先用。”此外,現場情況和處理進展也要等派出所、分局一層層上報。“如果電臺信號中斷,重新呼叫,一來一回非常耽誤時間。”
如今,廣州110接警服務臺提檔升級為綜合指揮調度平臺,曾經困擾接警員的問題不復存在。他們一人一張工作臺,佩戴耳機坐在電腦前,邊接聽電話邊在系統錄入警情,一鍵即可發送到分局和派出所。民警抵達現場后手機簽到,誰出警、幾點到、多少警力等信息即刻上傳至系統,接警員一目了然。“又快又準”,梁苑移切身體會到,聯系分局、派出所越來越順暢,接警愈發高效。據測算,接警員平均每小時能夠處理二三十宗警情。
如今的廣州110接處警大廳。通訊員公新文供圖
守護初心不變:矢志服務群眾
接警速度提升背后是與日俱增的報警電話。廣州110接警服務臺開通第一年共接到2235個報警電話,到2023年這個數字已經變為725.8萬。今年上半年,接警量更是高達355萬起,日均2萬起,相比成立初期呈現幾何式上漲。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遇到新發警情類型”,盡管鄧詩欣從事接警工作8年之久,還是會碰到沒處理過的警情,目前其中大部分警情是詐騙。于是,他們根據詐騙類型,調整詢問方式,定制指引流程。“騙子狡猾多變,我們也要靈活”,鄧詩欣笑稱:“這也算是‘與時俱進’。”
全天候面對紛繁復雜的警情,鄧詩欣直言:必須練就一顆“大心臟”,處變不驚。“因為每天都有突發情況,群眾會緊張,但我們不能慌。”更重要的是,她要安撫對方,引導其說出關鍵內容,方便“對癥下藥”。為此,鄧詩欣工作之余自發閱讀心理學相關書籍,學習專業溝通技巧。“目的是與報警人拉近距離,精準捕捉有效信息并傳達給派出所的出警人員,力爭完美地處理好每一宗警情,對群眾負責。”
接警員鄧詩欣在接處警。羊城晚報記者周巍蔡嘉鴻/攝
與此同時,在科技力量加持下,廣州110接警平臺不斷更新換代,設置管理、質檢、重大敏感警情跟蹤等專業崗位,隊伍水平實現質的飛躍。近期,他們正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科技融入110接處警,結合“同城雙活雙中心”運作模式,打造新一版的“智能型”110接處警系統。
“接警大廳比以前安靜了許多。”梁苑移熟悉的電話鈴被打字聲取代,面前的電腦屏幕越來越大、越來越薄,身邊的伙伴已經有200多位。唯一不變的是,接警時脫口而出的:你好,廣州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