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梁啟超一句“少年強則國強”震耳發聵,鼓舞著一代代青少年擔當祖國之未來、民族之希望。
一百多年后,位于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廣東江門法院持續打造“法護未來守望僑都”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品牌,為未成年人向陽生長撐起法治“晴空”。
今年的10月23日,“人民法院少年法庭成立四十周年成就展”在中國法院博物館正式開幕。36年前,同樣在10月,江門新會法院成立少年犯合議庭,兩年后各基層法院統一設立合議庭模式的少年法庭,以“注重疏導、寓教于審、懲教結合”為原則,全面鋪開少年審判工作。
36年,一批失足少年走出陰霾,重拾生活希望;36年,一批批少審法官誨人不倦,成為未成年當事人口中最親切的“法官爸媽”。
一張圓形的審判桌
沒有高高的審判臺,沒有用欄桿圍起來的被告人席,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圓形會議桌。
互聯網時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也日益突出。作為珠三角城市,江門深刻感知到了社會轉型給少審工作帶來的壓力。品牌打造者、蓬江法院法官林侵穩說:“法律除了威嚴,還有教化作用,在判決之外更重要的是借庭審教育令孩子改過,挽救孩子。”
直面痛點問題,江門法院先行先試。
2013年,全省法院重大改革創新項目——“圓桌審判+心理干預”項目在蓬江啟動,改法臺式審理為圓桌式審理,靈活運用與未成年被告人生理、心理特點相適應的方式進行審判。
與常規的法庭布置不同,在圓桌審判中,法官、當事人、辯護人圍坐一桌,以減輕未成年被告人的心理壓力。庭審過程中,專業的心理輔導師還會對被告人進行心理幫教。
這張圓圓的審判桌,不僅僅是查明事實、依法辦案的法庭,更成為未成年人改過自新、迷途知返的課堂。
近年來,江門法院始終秉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數呈連續下降趨勢,同時,嚴懲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努力讓每一個孩子都沐浴在法治的陽光下。
“我改變了很多,很珍惜現在的生活。”剛走出少管所的小來,給開平法院法官李萍秀寫下了一封信。
2022年3月,彼時剛滿16周歲的小來因為多次盜竊,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在李萍秀看來,孩子是因為缺乏家庭引導,受不良風氣影響才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庭審結束之后,李萍秀與開平機關工委的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一同,為小來安排了一場心理輔導,鼓勵他自珍自愛、改過自新。
這是江門法院在少年審判領域實行“法官+導師”模式、推動未成年人審判與庭后教育相結合的首次探索。2024年,18歲的小來重新回歸社會。在來信中,李萍秀讀出了一個少年光明的未來:“少年審判是一場特殊的希望工程,讓他們回歸正途才是最重要的。”
全省首份《家庭教育令》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在啟超故里江門新會,家風家訓世代傳承。2022年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正式施行,標志著家庭教育從傳統的“家事”上升為新時代的“國事”。
“趙法官好!”時隔兩年再次見到新會法院法官趙淑云時,小蘭主動打起了招呼。
2021年,17歲的小蘭因結交社會不良青年、對另一名未成年人實施欺凌行為,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三個月。擁有多年少審工作經驗的趙淑云發現,小蘭父母常年忙于工作,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和監護,導致孩子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
判決作出后,新會法院向小蘭父母發出了《家庭教育令》,指出其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失職失責問題,責令積極正確履行監護責任。
經過一年的幫扶教育,小蘭從腳不著家的青少年,變成體恤父母的好孩子,不僅找到了滿意的工作,與父母的關系也明顯改善。回訪中,小蘭媽媽對趙淑云不住地表示感謝。
這是全省的首份《家庭教育令》。以司法手段對“養而不教、監而不管”行為給予糾偏,標志著少年審判工作從“審理”向“治理”邁進。截至2024年9月,江門全市法院共發出《家庭教育令》《關愛未成年人提示卡》等349份,一批批孩子在法律保護下向陽前行。
誠然,加強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及犯罪防治工作,單靠法院的力量還遠遠不夠。近兩年來,江門中院不斷探索跨部門協調聯動,積極牽頭、參與制定了多份工作指引,不斷織密未成年人“保護網”。
今年4月,江門中院與市檢察院、市公安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性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身損害賠償工作的指引(試行)》,從證據收集、權利告知、賠償情形、賠償金數額確定、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導等方面統一了司法尺度。
今年5月,江門中院又聯合市檢察院、市教育局出臺《關于落實教職員工從業禁止制度的工作指引(試行)》,針對未成年人容易遭受教職員工侵害等問題開展專題調研,深挖問題根源,向有關部門提出綜合治理類司法建議。
作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當社會治理機制逐漸完善,保護聯合體牽手形成,未成年人保護就有了更堅實的屏障。
灣區普法的踐行者
“有陌生人加你好友,要怎么做呢?”法官葉毅貞一問,校巴上的孩子們馬上舉手搶答。
去年兒童節,一輛特別的“法治校車”出現在了孩子們熟悉的上車地點。
這是江門中院推出的法治校車普法活動。校車一共8站,車上的40名孩子從幼兒園到初中不等,在上下學的時間,法官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小故事,給孩子們帶去網絡信息安全、身體安全、預防學生欺凌等知識,引導他們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抵制不良誘惑。
安全到校時,孩子們行囊滿滿,書包“裝”上了更多法治知識。
“通過普法教育讓孩子們從小就明白法律的底線、知曉權利的邊界、認識潛在的風險,當他們面臨選擇時,便能用法律的尺子來衡量,避免走向錯誤的道路。”在葉毅貞看來,預防性的保護措施,比事后的補救要有效得多。
近年來,江門法院著力構建法校共育、多方共享的普法模式,以專業優勢承擔起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社會使命——
江門中院舉辦“灣區少年與法同行”活動,港澳學生走進法院,“沉浸式”體驗內地法治建設成果;江海法院建立全市首個校園法官工作站,開展法治教育課、指導學校正確處理校園欺凌等事件;新會法院推出“少審愛立方”項目,舉辦啟超家風親子學堂;鶴山法院打造“平安同心”普法品牌,讓婦女兒童普法工作落到一線……這些形式豐富的普法活動,在僑都大地頻繁上演,春風化雨般守護著孩子們的成長。
擔任小學法治副校長的法官黃銀平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她的課上,有個孩子聽得特別認真。孩子后來不幸遇到侵害,但令人欣慰的是,她第一時間報了警。“我是法官的學生,我知道該怎么做。”這名11歲的孩子說。
普法之責,重擔在肩。目前,江門法院共有58名法官和法官助理在81所學校中擔任法治副校長,累計開展送法進校園、法院開放日及模擬法庭等活動超過135次。
每一個問題、每一個回答、每一次互動,都在孩子們心里筑起一道道抵御風險的屏障。
在僑胞留守兒童聚集的村落,江門法院還建立了法官工作室、回訪幫教聯系點等等,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貼近和個性化的法律服務。
邁步新征程,砥礪再出發。36年后的今天,法治之光將繼續照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