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夾金山、澎湃的大渡河、大熊貓科學發現地、茶文化發源地……
雅安地處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門戶和必經之路。雅安的大熊貓文化、茶和茶馬古道文化、漢代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生態文化資源得天獨厚。
行走在雅州大地上,能感受到這座旅游城市的魅力,這里山水相連,山城相依。
近年來,雅安市檢察機關結合雅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實際,依法能動履職,打出護航文旅“組合拳”,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法治保障,助推文化旅游產業朝著持續健康、高質量的目標發展。
讓我們一起通過三個故事來了解雅安檢察機關以法治力量助推雅安旅游品質提升,擦亮雅安文旅名片,推動雅安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開展情況。
故事一
督促保護大熊貓國家公園珍稀樹種天全槭
獲評檢察機關服務國家公園建設典型案例
今年6月,雅安市人民檢察院相關做法獲評檢察機關服務國家公園建設典型案例。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天全槭是制作高端大小提琴、鋼琴等樂器琴板背板的材料,具有較高經濟價值,但因天全槭保護級別低,導致大熊貓國家公園內天全槭、金錢槭被大量盜伐,破壞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生物多樣性。
2022年4月,寶興縣人民檢察院在辦理阿某某等6人盜伐林木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時發現該線索后及時上報,雅安市人民檢察院經審查認為該線索屬于行政公益訴訟重大案件線索,并上報四川省人民檢察院。
“針對單一的違法行為,必須從威脅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的角度來考慮,這是檢察機關履職時必須堅持的思維,以此來最大限度保護大熊貓國家公園原有的生態系統。”雅安市人民檢察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天全槭等大熊貓國家公園內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物種生存受到威脅的現象,省、市、縣三級檢察機關聯動履職,以檢察建議督促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對大熊貓國家公園內天全槭、金錢槭物種進行生存調查。
與中國科學院、四川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開展種群擴繁工作,推動野生天全槭納入四川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提升保護等級,保護大熊貓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
“2024年8月5日,野生天全槭作為四川槭的亞種,整體正式納入四川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檢察官表示,三級檢察機關上下聯動,通過一體化辦案推動受損生態環境修復和生存受到威脅的物種保護,提升了野生天全槭的保護等級,實現了種群擴繁,保護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
檢察官深入林場調查取證,嚴厲打擊盜伐行為,保護百年天全槭。
今年6月2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檢察機關服務國家公園建設典型案例,其中,雅安市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大熊貓國家公園珍稀樹種天全槭行政公益訴訟案被評為全國檢察機關服務國家公園建設典型案例。
不僅如此,工作中,雅安市人民檢察院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高質量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片區建設部署要求,充分發揮檢察職能,督促完善保護修復機制,嚴厲打擊破壞動植物資源行為,有效保護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
創新模式提升辦案質效。組建“國家公園·檢察護航”一體化辦案團隊,推行同類案件整合移送、同步訴訟,提升辦案效率。開展涉動植物資源保護公益訴訟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盜伐林木、獵殺珍稀動物等行為。截至目前,移送相關線索35條,辦理“亞洲黑熊”等公益訴訟案件31件。
多方協作加大保護力度。聚焦川金絲猴、雪豹物種瀕危易危等風險隱患,制發完善野生動植物保護規劃等檢察建議29份,推動“寶興百合”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天全槭”列入四川省重點保護植物名錄。成立“林業部門+國企+科研院校”保護工作專班,建立“林長+檢察長”等協作機制,指導落實補栽補種等生態修復措施,補植連香、水青樹等重點保護植物1982株、25余畝。
技術攻關促進育種擴繁。與西南大學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建立科研協作機制,聯合中國科學院、四川農業大學搭建“益心為公”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站,邀請動植物學、農業生態學等12名專家入駐,聯合開展綠尾虹雉繁殖、野生“天全槭”樹種培育、川桑種質資源保護等技術研究,成功攻克珍稀物種繁育難題。目前,“天全槭”已扦插育種300余株;成功孵化出9只綠尾虹雉雛鳥,受精率和孵化率均破歷史紀錄。
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片區是我國大熊貓國家公園的重要區域,涉5個縣,占全國大熊貓國家公園面積的27%,是大熊貓國家公園中面積最大、占比最高、山系最全的市(州)。因此,充分履行公益訴訟檢察職能,最大限度保護大熊貓國家公園生物原真性和完整性,雅安檢察機關責無旁貸。
下一步,雅安市檢察機關公益訴訟部門將進一步能動履職,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強的執行力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公益保護和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開展“世界環境日”公益訴訟宣傳。
故事二
量身定制!
出臺保護思經“魚子醬”品牌工作的辦法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緣、邛崍山東麓,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兩大地形區。近年來,天全縣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依托生態優勢,大力發展冷水魚產業,成功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特色產業優勢。
今年初,四川文旅“花式整活”感謝哈爾濱的熱情好客,帶火了魚子醬之城——天全。
天全并非中國唯一養殖鱘魚的地方,但卻在世界魚子醬供應版圖上占據著重要一席。2023年,全球60%的魚子醬產自中國,雅安全市加工魚子醬60噸,產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國第二。
魚子醬出圈后,旅游熱也隨之而來。今年7月,在國道318線上,一座新修的“漁你同鱘”魚類科普館,吸引研學團體和親子游客群前去清涼一“夏”。
檢察官攜帶公益訴訟勘查檢測一體機,前往污水排放口進行現場取樣檢測。
如何保護魚子醬,助推文旅發展?今年6月,天全縣人民檢察院制定《關于保護天全“魚子醬”品牌的工作辦法》,細化知識產權保護、地理標志保護、檢企溝通等14項舉措,組建“與企同行”服務團,構建“預防+辦案+監督”全鏈條檢察服務模式,護航“魚子醬”等地方代表性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檢察官介紹:“出臺這一工作法的目的是發揮檢企雙方業務領域的資源優勢,加強檢企溝通,密切檢企聯系,建立新型良性互動檢企關系,更好保護本土‘魚子醬’品牌。”
天全縣人民檢察院從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部門優選4名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辦案人員組成“魚你同行”辦案團隊,專門辦理涉“魚子醬”生產及品牌保護各類案件,為本土產業品牌提供檢察保障。
與此同時,加強與養殖基地的溝通合作;加強線索收集和調查取證工作;加強對破壞思經河沿線破壞環境資源、影響魚子醬正常生產的刑事犯罪、假冒注冊商標、專利犯罪的打擊力度;積極開展涉思經河流域公益訴訟專項行動;深化知識產權惡意訴訟專項監督;通過送法進企、法治宣講、引導公眾參與,共同擦亮“魚子醬”品牌……
檢察機關針對此工作法還將不斷完善工作內容,為天全“魚子醬”保護貢獻檢察力量。
故事三
檢察力量保護花椒古樹
擦亮“貢椒”金字招牌
漢源花椒栽種歷史悠久,作為貢椒時間就長達千年,漢源素有“中國花椒之鄉”美譽。
花椒種植是四川雅安漢源縣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推動下,漢源花椒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漢源花椒產業不斷發展的背后還有檢察力量的助力。
在海拔2300米的清溪鎮同心村,有2棵樹齡在150年以上的花椒古樹。在花椒古樹旁邊,相關部門立牌進行保護。村民們一看便知道關于花椒古樹的信息并愛護有加。
花椒古樹保存著彌足珍貴的物種資源信息,記錄著歷史文化的變遷,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遺產。為了保護這些花椒古樹,雅安市、縣兩級檢察機關下足了功夫。
2022年7月,為保存花椒古樹的優良種質資源,漢源縣人民檢察院在全縣范圍內開啟了花椒古樹的尋訪保護工作。
漢源縣人民檢察院在雅安市人民檢察院指導下,經多方尋訪、對比分析,在漢源縣清溪鎮同心村5組“風巖頂”(小地名)發現花椒古樹。
檢察機關人員開展漢源花椒古樹保護工作。
經聯系四川農業大學專家組反復調研、多方考證,確認其中2棵花椒古樹樹齡在150年以上,為漢源目前發現的最古老花椒樹,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及優良基因研究價值。此外,花椒古樹旁邊,還有50年以上樹齡的花椒樹30余棵。
由于整個花椒樹群屬于村民個人所有,在病蟲害防治、日常管護等方面存在專業不足問題,樹體生理機能、活力下降,抗病蟲害侵染力低,部分已感染流膠病和葉銹病,可能致死。
2022年10月,市、縣兩級檢察機關牽頭在清溪鎮召開漢源花椒古樹及種質資源保護磋商座談會,漢源縣農業農村局、漢源縣清溪鎮政府相關負責人及四川農業大學專家組參加會議,明確了花椒古樹及種質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并達成做好花椒古樹種質資源保護共識。
漢源縣人民檢察院依據前期調查情況及行政機關職能職責分別向相關部門發出檢察建議,督促各部門聯合履職。
在有關專家指導下,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治花椒古樹病蟲害;依據《四川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相關規定開展好花椒古樹(群)掛牌保護、管理;加強與四川農業大學林學院專家合作,保存和延續花椒古樹優良基因,豐富漢源貢椒種質資源庫。
相關部門聯合制定了《花椒古樹名木保護方案》,目前2棵花椒古樹身份已獲掛牌認證,染病古樹得到救治;花椒古樹種質資源已通過嫁接和采種種植方式,納入漢源縣省級花椒種質資源庫予以保存;并推動建設占地300余畝國家級花椒種質資源庫,庫內開辟專門場地保存古樹種質資源。
經過系列保護,清溪鎮的椒農們紛紛表示:“現在有了政府的保護和專家的指導,花椒產量不僅提高了,品質和市場價格也明顯提升。”
此外,圍繞漢源花椒、漢源花椒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雅安市檢察機關還部署開展農產品品牌保護公益訴訟專項活動,督促行政機關辦理花椒油違規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化肥案3件;推動漢源縣加快申報漢源花椒國家標準規范,為打擊假冒漢源花椒提供標準指引;促進花椒產業發展局、花椒協會完善《“漢源花椒”證明商標管理辦法》《“漢源花椒”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地理標志產品標識及證明商標的授權使用,目前有34家企業獲得正式授權。
(來源:四川省雅安市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