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針對土地流轉風險源頭防范任務不清、動態監管措施缺位、化解力量整合不足的問題,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緊盯前端評估、中端監管、末端共治三個環節,創新準入關、調控關、化解關“三關共守”工作法,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形成了一張農村基層善治的金名片。
夏日山巒青翠,瓊江兩岸風光旖旎,沿江水溯流而上,便能看到遂寧市安居區馬家橋村村里,剛掛果的檸檬隨風搖曳,陣陣檸檬清香撲鼻而來。一顆顆飽滿的檸檬從這里走出四川、走向全國。
時隔一年,再次走進遂寧市安居區馬家橋村,看這里通過“三關共守”工作法化解農村土地流轉糾紛后的變化與發展。
起源
土地流轉存危機
多元調解讓“爛攤子”變“聚寶盆”
目前,遂寧市安居區東禪鎮馬家橋村檸檬樹基地420余畝檸檬樹已進入掛果裝袋時期,工人們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科學剪枝,去除壞果,為檸檬增產豐收打好基礎,到處一派繁忙的勞作景象。
“今年我們村的檸檬可以賣到160萬元左右。”9月2日,村支部書記冷楨東說道。然而在幾年前,這些檸檬樹卻是他和馬家橋村村民們的一塊心病。當時,流轉該村562畝土地種植檸檬的安居區某檸檬農民專業合作社因經營不善,資金鏈斷裂,從2015年到2019年,拖欠土地流轉租金五年共83.5萬元。
冷楨東說:“承包地業主拒不退場,村民收不到租金,雙方矛盾巨大,致使大片的土地撂荒,地里草長得比檸檬還高,這樣糟心的情況讓人每天都很焦灼。”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面對群眾矛盾激化、產業無人管理,資金缺口巨大的“爛攤子”,如何有效化解棘手的矛盾糾紛,成為安居區做好鄉村振興的必答題。
據安居區東禪鎮黨委書記陳俊欣介紹,東禪鎮是丘區農業大鎮,可以說這里一半的土地、一半的人都和土地流轉有關。2019年,東禪鎮陸續出現4起土地流轉問題所產生的風險,其中,馬家橋村檸檬合作社土地流轉糾紛是體量最大、時間最長、資金最多的一起。
穩定是發展的基礎。安居區委政法委得知此案后立即介入并悉心指導,明確村級穩定為第一目標,安居區政法部門集思廣益,認真梳理分析找準矛盾糾紛的焦點,厘清矛盾糾紛化解的工作思路。隨后整合各類調解力量,多次與馬家橋村集體、村民和業主討論研究。
“當時開了很多次會做調解,安居區委政法委聯合相關部門都參與進來,共同化解矛盾。”冷楨東介紹,該村借助政法部門的力量,讓業主合法合規地有序退場。然后與村民們就租金達成共識,一致決定將被拖欠的租金通過“以資抵債”的方式,置換562畝價值400余萬元的檸檬樹,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接收并實行村集體自主經營、管理、營收,最終將土地流轉糾紛化解,維護村民的合法利益。
提煉
把脈糾紛之源
探索出“三關共守”新“楓”景
近年來,遂寧市全面啟動實施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遂寧樣板區行動,農業農村發展突飛猛進。安居區如何以糧為“安”,以業定“居”?
馬家橋村土地流轉糾紛得到了圓滿解決,但也引起了安居區委政法委和東禪鎮黨委政府的警醒和思考。大家一致認為,個案、類案背后往往隱藏著社會治理問題,無論是從依法化解矛盾的內在要求,還是推進社會綜合治理的現實需要,都必須在紛繁復雜的案件事實中準確把握實質法律關系,找出引發矛盾糾紛的不平衡點或沖突點,深入剖析個案折射的社會問題及問題的主要矛盾,加強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從而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目標。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需要建設大量的高標準農田,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中也要流轉大量的土地,現實發展的客觀需求倒逼安居區必須“下深水”、啃“硬骨頭”,找到化解土地流轉糾紛的有效方法和路徑。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提升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安居區政法部門需要挺在最前。
經過認真總結分析梳理東禪鎮幾起土地流轉糾紛的成因和馬家橋村土地流轉糾紛成功化解的經驗,2023年,安居區“三關共守”工作法應運而生。
——堅持評估先行,嚴守“準入關”。緊盯資格、項目、合同等風險要素,以剛性約束嚴守準入關口,從源頭上降低風險。堅持資格評估注重實力、項目評估嚴控用途、合同評估維護民權。去年,東禪鎮就有3家信譽差、口碑不好的業主未通過流轉土地資格審核。
——強化動態監管,嚴守“調控關”。堅持主動調控,運用繳納土地流轉風險保障金等規制強化履約保障,動態監測重塑監管流程,對經營業主進行服務、幫助,提高其防范風險能力。去年,由“行業指導+村社監督+法律顧問”組建的22支監測隊伍監測發現合同不規范、土地利用“非農化”“非糧化”、破壞土地生態環境等問題6個并及時整改處置。
——善用多元共治,嚴守“化解關”。堅持多元善治,建立鎮村社“三級聯調”機制,多網合一排查苗頭,建立分析研判預警預置,整合各類調解資源,以最快的時間、在最短的距離、用最大的限度將矛盾消解在萌芽,化解在當地。去年,東禪鎮通過召開“壩壩會”排查農戶與業主直接簽訂流轉協議引發矛盾糾紛2起,又通過“院壩調解”等方式引導雙方和解。
“三關共守”工作法讓馬家橋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年來,該村先后榮獲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市級“六無”平安示范村等多項榮譽。
“這個就是我們馬家橋的檸檬,現摘現賣。”8月30日,冷楨東成為安居區委組織部直播帶貨活動的好物推薦官,為農產品打開更廣闊的銷售市場,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當前,通過“三關共守”工作法,馬家橋村檸檬產業已初步形成以種植、銷售、加工為一體的產業鏈條,并借助電商優勢和龍頭引領拓寬銷售渠道,推動以產業振興實現鄉村振興。
小小的檸檬成為馬家橋村村民的“搖錢樹”和“金果果”。從去年起,馬家橋村檸檬基地就成為雪王公司穩定的供貨商,每年提供100萬斤以上的鮮檸檬,用來做飲料、奶茶調味等。依托檸檬產業,馬家橋村不但實現了集體經濟的“大飛躍”,更讓上百戶村民有了穩定增收的好項目,2021年,馬家橋村集體收益就已達到160多萬元,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推廣
“盆景”變“風景”
賦能鄉村治理繪就新畫卷
“三關共守”工作法發軔于東禪,升華于安居,通過先行先試后,展現出鮮活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三關共守”工作法是安居區委政法委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問題的有益探索,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安居拔節生長的真實寫照。
2023年11月30日,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靳磊在馬家橋村調研時,對“三關共守”工作法進行了充分肯定。今年,省高院副院長吳濤赴安居區法院調研指導法治護航鄉村振興工作,聽取了“三關共守”工作法防范化解土地流轉糾紛情況后,對工作法進行了充分肯定。
2023年6月,在中央政法委主辦、省委政法委承辦的西南五省基層治理交流研討會上,“三關共守”工作法入選會議研討班論文集,這也是遂寧市唯一一例入選的工作法。
近年來,在安居區委政法委的大力推廣下,“三關共守”工作法在安居熱土上由“盆景”變為了“風景”,全區呈現多點開花、欣欣向榮之勢。
2023年,安居區東禪鎮先華村通過“三關共守”工作法流轉曾經的撂荒地800多畝,順利移交給安居區引進的四川天府糧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經營。通過企業出資、農民出地、集體出力,形成強大合力,僅東禪鎮6個村就流轉土地11750畝,不僅為當地農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更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馬家橋村和先華村只是近年來安居區基層治理的一個縮影,目前,安居鎮永正桃林基地碩果累累、玉豐鎮七彩明珠盡顯生態之美、攔江鎮蓮花湖風景區和特色小鎮景色秀美、安居海龍凱歌農文旅園區游客絡繹不絕……
“三關共守”工作法,不僅讓全區土地流動起來,還讓農民享受到更多的“土地紅利”,有力鞏固了安居區全國鄉村振興成效顯著縣(區)的成果。據悉,安居轄區16個鎮、農村土地確權頒證面積92.68萬畝。2023年,全區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43.23萬畝,占農村二輪土地承包面積(確權面積)的46.64%。流轉的土地吸引了更多有實力的三農企業來安居發展。
鄉村治、社會安、國家穩,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中的一道必答題。安居區政法部門在安居區委政法委強力領導、統籌協調下,以政法之力為鄉村振興夯實法治底座,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真正讓社會治理經驗助力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繪就了一幅安逸安居和美鄉村的新畫卷。
(張金柯 羅孝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