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埋忠骨,漫山皆忠魂。“25048位紅軍烈士埋骨于此,其中無名烈士就有17225位。留在他們墓碑上的,只有一顆永遠的紅星……”9月30日,烈士紀念日來臨前,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公安局沙溪派出所所長羅恩儒再次帶領民輔警,走進了大巴山深處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一筆一劃地為墓碑描紅,以此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
沙溪派出所的民輔警們來到烈士陵園,一筆一劃為墓碑描紅
通江縣曾是川陜蘇區首府,被譽為“中國紅軍之鄉”,通江的懸崖峭壁間至今可見紅軍援筆擎刀、鐫石為語的紅色標語。當年,通江總人口不足23萬人,就有近5萬人參加革命,幾乎“家家有烈士、戶戶有紅軍”。
群山巍巍,松柏青青。坐落于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始建于1934年,是全國安葬紅軍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也是全國唯一由紅軍為戰友修建的陵園。從通江縣城往東北42公里處,沙溪派出所就坐落于烈士陵園腳下,與全國最大紅軍石刻標語“赤化全川”遙相對望。
民警在“紅區第一村”王坪村巡邏
“不忘鮮血灑王坪,何日歸去得祭墳。革命傳統勇為繼,振興中華慰英靈。”烈士陵園里的紅色標語歷歷在目,激勵著沙溪派出所民輔警接續奮斗。時至今日,14名派出所民輔警傳承川陜蘇區孕育的“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紅軍精神,在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之路上,忠誠守護著烈士陵園,以及轄區280余平方公里土地和近5萬名群眾。
“多去烈士陵園走一走,不要忘記今日幸福生活是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這是輔警徐楊常聽父親的一句話。很少有人知道,徐楊的父親正是沙溪派出所第一任所長楊明發。徐楊見證了父親由“一塊牌子、一個民警、一間房子”展開的建所史。撫養徐楊長大的外婆,也是被民政局認定的失散紅軍。從小,徐楊就聽外婆講述革命往事:組織村民躲地主,翻山越嶺為紅軍運糧食、送衣鞋……
徐楊扎根基層,在家人身邊盡孝,在紅色沃土盡忠
1996年,徐楊放棄外省入警機會,回到大山扎根基層,在家人身邊盡孝,在紅色沃土盡忠。他在沙溪派出所一干就是28年,參與調解了3000余起群眾糾紛,深受大家信賴,群眾都親切地叫他“徐同志”。如今,徐楊還經常攙扶父親回到所里,給全所民輔警講通江紅色故事和沙溪派出所建所往事。
通江縣公安局沙溪派出所第一任所長楊明發(左四)為年輕民警講述通江紅色故事和籌建派出所的往事
紅色精神在沙溪派出所代代傳承,沙溪派出所在烈士陵園內設立了“紅色警務室”“紅色教育示范崗”,并協調義務守陵的王建剛父子擔任“紅色義警”,聘請陵園解說員開設“紅色警務微課堂”。在日巡夜護烈士陵園的同時,民輔警還研學川陜紅軍革命史,常為游客宣講紅軍故事。
陵園莊嚴肅穆,鄰村幸福祥和。陵園所在地王坪村被譽為“紅區第一村”,也是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每年前來這里開展紅色教育活動、祭奠紅軍先烈的人員達150萬名。近年來,王坪村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紅色旅游+”,入選首批“天府旅游名村”。如今,革命老區煥發新顏,王坪村村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民輔警在廣場上對休息的群眾開展法治宣傳
民警上門為出行不便的群眾辦理證件
民輔警在警保聯治勸導站勸導交通違法行為
民警通過鄉村大喇叭開展反詐宣傳
全國公安機關成績突出集體,“四川青年文明號”集體,全省公安機關優秀基層單位、二星級“最強支部”……自1982年建所以來,沙溪派出所賡續紅色血脈、傳承革命薪火,一路載譽前行。如今,該所構筑零距離服務群眾、多元化調解矛盾、全方位避堵保暢的“紅色立體防護網”,并在轄區每個村社建立矛盾糾紛調解的“紅色驛站”,開啟24小時不間斷的保駕護航,讓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與日俱增。“有了派出所貼心守護,我們村子生活越來越好。”村民們紛紛說道。
沙溪派出所所長羅恩儒(右一)帶領民警向烈士致敬
又是一年烈士紀念日,沙溪派出所的民輔警們照舊到烈士陵園為墓碑描紅。他們手持畫筆,端著顏料,認真地描著無名烈士墓碑上的紅星,每一筆,都飽含著對烈士的崇敬;每一筆,都仿佛在與烈士們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張磊 張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