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的水真好、真爽。我們到過很多地方參加比賽,但這里的水很舒服,這次游了5000米,還沒有過癮,下次還要想來游。”近日,參加暢游烏江第一屆全國公開水域邀請賽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游泳協會運動員陳秀梅深有感觸地說。
當下秋色正濃,地處武陵山脈與大婁山脈交錯地帶的銅仁市沿河自治縣,疊翠鎏金、風光旖旎。
放眼貴州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可見綠潮涌動,黑葉猴追逐歡騰;泛舟烏江,入目可見鷺鳥齊飛,魚游蝦戲;茶山上、果林里,不時傳來當地群眾厚植生態,逐夢富路的時代歡歌。
厚植生態底色,筑牢生態屏障。
近年來,貴州省沿河自治縣公安機關認真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全縣生態環境基礎,主動將公安工作融入綠色經濟發展大局,探索建立“河長+林長+生態警長”工作新模式新機制,逐“綠”前行,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青山”生態環境保衛戰。
圖為民輔警正在巡河
突出“打擊鏈”,鑄就生態保護新利劍
“一夜之間,5棵百年柏木古樹不翼而飛,只留下大量殘枝和巨大的樹樁……”
案發后,沿河公安相關警種部門聯動,全力開展案件攻堅,歷時近半年,成功打掉這個“濫伐林木—收購—運輸—銷售”全鏈條犯罪團伙。
……
初心照青山,利劍破長空。
沿河公安深化“市縣主戰、派出所主防”,始終保持對生態資源領域違法犯罪打擊的高壓態勢,依托“昆侖”“夏季行動”等專項行動,全面落實“打源頭、端窩點、摧網絡、斷鏈條、查流向”打擊目標和“全環節、全要素、全鏈條”打擊要求,并主動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銜接,形成案件線索移送、接受、立案、辦理等“閉環”,并堅持案件辦理、生態修復同步,實現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生態效果有機統一。
5年來,沿河公安共偵破涉環境資源類刑事案件16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97人,修復生態補植復綠300余畝,增殖放流60余萬尾魚苗,修復礦山17座。
擰緊“防護鏈”,構筑生態保護新高地
“警察同志,我在外面做工時發現了一條‘黑魚’,很像是娃娃魚……”近日,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祐溪街道的群眾崔先生到派出所報警稱。
經核實,該“黑魚”正是一條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大鯢。
隨后,民警將大鯢放歸大自然。
圖為民警在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放生娃娃魚
“野生大鯢第一時間得到成功救助,離不開日益完善的警務機制,得益于公安機關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高頻率宣傳格局形成的宣防效應。”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森林公安局民警周恒介紹說,沿河公安堅持把“防范、打處、救助”一體化融入日常,將生態保護宣傳觸角延伸至村寨社區、警務室,以派出所為單元,建立生態保護微信群,適時發布預警信息,并依托公安“兩微一端”,推送生態環境保護小知識小視頻。
“王叔,這是防火宣傳手冊,里面有一些森林防火安全知識,進入林區請勿攜帶火源……”“禁止垂釣捕魚,禁止攀爬戲水,禁止污染投放。”
……
沿河公安依托世界環境日、全國生態日、鄉鎮“趕集日”等時間節點,組織民警輔警上街進巷,走村串寨,深入田間地頭、林區景區、企業校園,通過警民懇談、發放宣傳資料(手冊)、贈送宣傳小禮品、以案警示,以法普宣等形式,“沉浸式”向廣大群眾、學生、游客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多角度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并通過警用“小喇叭”、警車“流動宣傳”等方式,沿村寨、街道、公路進行巡回宣傳,發出生態環境保護最強音,引導群眾自覺遵法守法、保護生態資源,形成了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5年來,沿河公安共召開警民懇談會500余場(次),發放宣傳資料20000余份(冊),救助野生動物300余只。
優化“治理鏈”,凝聚生態保護新合力
“烏江河里有很多國家保護魚類,若釣到了,記得及時放生,千萬不可以帶回家食用和販賣……”
近日,沿河公安聯合重慶市彭水縣、酉陽縣民警在開展跨區域巡查時,民警曾好在烏江流域思渠鎮向河邊垂釣愛好者科普禁漁禁捕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
圖為民警向茶農“零距離”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知識
堅持邊界聯防、網絡巡護、聯勤聯動等常態化機制,規范跨區域協作機制,聯合出臺《長江流域渝黔兩省市三縣交界水域禁漁聯合執法行動工作方案》……
沿河公安加強與縣農業農村部門及重慶市彭水縣、酉陽縣執法協作聯動,聯合巡護,形成齊抓共管的執法合力,共同構建多元化治理格局,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護“綠”而行,點“綠”成金。
5年來,沿河公安深化“警格+網格”融合,民警輔警與護林員、網格員聯動“巡山護林”“巡河護魚”,依托“天網”“雪亮工程”“平安黔哨”對重點區域、重點水域進行視頻巡查、無人機空中巡護,通過“智慧警務”豐富巡防場景,提高接處警效能,織牢織密綠水青山“守護網”。同時,將生態環境保護警務改革深度融合到基層社會治理,充分發揮“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機制優勢,依托生態保護微信群聯動,帶動鄉村振興生態護林員履行生態保護職責,激活生態保護基層“神經末梢”。
站在新起點,沿河公安將持續以實際行動回應人民群眾對新時代美好生態環境的熱切期盼,以“警察藍”的守護讓綠水青山“底色”更亮,用法治之筆繪就和美生態畫卷,讓群眾游客盡享“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