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市平安區是唐蕃古道和古絲綢之路南線的重要驛站,享有青藏高原“硒都”之稱。轄區有漢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多個民族,轄區流動人口較多,矛盾糾紛易發,社會治安形勢相對復雜。近年來,平安區公安局積極探索具有民族地區特色的社會治理新模式,用平安澆筑民族團結和諧之花,開創了各民族友好相處、團結和諧的良好局面。
定分止爭話團結
平安區石灰窯是以漢族、回族、藏族三個民族形成的具有“大雜居、小聚居”分布特征的回族自治鄉。在石灰窯派出所,副所長昂毛對群眾講解業務政策,一會兒說漢語,一會兒說藏語,這樣的場景已經見怪不怪。尤其是派出所成立“平安結矛調室”以后,昂毛兼任“平安結矛調室”雙語調解員,專門處理涉及當地群眾的矛盾糾紛和治安問題,及時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保障雙方當事人溝通順暢。
昂毛積極推進各民族和睦共處,為全所作表率。走訪群眾講團結、各種活動宣傳講團結、工作的微信群里也時常講團結。
秋收季節,昂毛了解到轄區有些困難家庭需要幫助,二話不說就組織所里的民警、輔警前往群眾家中幫忙曬麥子、裝糧食、挖洋芋。
“石榴籽窗口”解民憂
“小解警官,實在不好意思,孩子明天開學,現在才來辦理戶籍手續”“星警官,我的護照丟了需要補辦”……平安區公安局行政政務大廳的女警們每天下班后不時接到這樣的電話,想到群眾焦急的心情,無論多遲她們都會返回窗口為群眾提供服務。
針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文化程度、語言障礙、風俗習慣等實際情況,平安區公安局設立了面向少數民族的“石榴籽窗口”,并有專門的“石榴籽”幫辦代辦服務人員,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業務咨詢、訴求表達、困難求助服務。
警民攜手一家親
“平安區轄區群山南峙、沃野北坦,峽群林區天然奇秀,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36%,草原綜合植被覆蓋率達64.16%……”平安區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隊長馬正偉向記者介紹。
保護野生動植物,單靠巡護還不夠,增強群眾的法律意識同樣重要。為了增強群眾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意識,民警、輔警時常深入林區,走進農戶家中,針對少數民族群眾占比大、漢語掌握程度不同的實際情況,民警、輔警通過發放宣傳單、開設流動課堂以及借助鄉村大喇叭等形式,宣講民族政策、森林保護法律法規等。
“以前我們不知道哪些動物是保護動物,現在通過警察宣傳講解,我們知道了不能亂捕動物,否則會觸犯法律和破壞環境。”有群眾這樣說。
今年以來,森林警察大隊民警、輔警和群眾攜手,相繼救助紅隼、銀狐、沙狐等國家保護動物4只,營造了人人參與生態保護的氛圍,充分展現了警民攜手一家親的和諧景象。